动物也能“光合作用”?浙大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产品简介: 北京时间12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成为国内骨科研究首篇登上《自然》杂志的文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电池”——类囊体,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
产品详情
北京时间12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成为国内骨科研究首篇登上《自然》杂志的文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电池”——类囊体,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也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
据介绍,该项研究最大亮点在于,团队开发了细胞膜纳米涂层技术,将哺乳动物细胞膜包覆在纳米化植物类囊体外层,通过细胞膜伪装包封的方式巧妙地将植物类囊体种间移植到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特异性供应能量,并在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应用中得以验证。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能量不足是组织衰老和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 NADPH(还原型辅酶Ⅱ)是细胞再生修复不可或缺的能量货币和物质货币。然而,向退变细胞提供直接能量和物质却是个科学难题。
林贤丰提出了一个设想:“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充电’装置,在细胞内可控地产生ATP和NADPH?”然而,如何利用生物材料合成ATP和NADPH,如何让细胞“接受”这样一种外来装置,并精准地调控ATP和NADPH浓度,一直是该领域的难题。
数十亿年来,植物已经进化了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能量供应细胞器——类囊体,是一个可控、稳定生成ATP和NADPH的能量工厂。研究团队选择了在人们日常食用、菜市场中最绿,也是在研究植物代谢领域较为普遍的菠菜作为原材料,成功提取并纯化了菠菜绿叶中的类囊体组分。
如何克服物种的屏障,将类囊体安全、精准地递送到动物的衰老退变细胞内?小组成员、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陈鹏飞尝试了脂质体包载等多种递送方法,始终没取得理想效果。“用细胞自己的细胞膜来包载怎么样?利用同源靶向作用原理,让细胞以为我们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实现细胞跨界移植纳米植物类囊体。”
经过一番摸索,团队成功用细胞膜“伪装”了纳米类囊体“瞒天过海”,实现了纳米类囊体的胞内递送。“外源生物材料从溶酶体逃离是实现成功递送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多种胞吞抑制试验反复验证了动物细胞不再将纳米类囊体作为‘异物’进行清除,从而使其成为它的一部分。”研究小组成员、浙大邵逸夫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欣补充道。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测试分析,团队证实了纳米化的类囊体可以保留类囊体上光合作用所需的蛋白和其他功能单体,保持充足的作用时间和降解稳定性,并保证足量的ATP和NADPH产生,从而系统性地逆转病变细胞代谢状态。
骨关节炎是目前临床上致畸致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ATP、NADPH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为了检验这类“生物电池”是否能逆转病变细胞代谢状态,团队首先选择了骨关节炎的疾病模型对这类“生物电池”进行“概念性验证”,并系统地证实了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不但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清除,还能够被退变的软骨细胞选择性摄取。通过体外无创化光照治疗,实现精确增强退变软骨细胞内的ATP、NADPH水平并能维持足够的“续航”能力,从而重塑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实现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
《自然》(Nature)杂志资深编辑George Caputa评价道:“如何向细胞输送能量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巨大难题,并且实现特定代谢物含量的正确补给是临床治疗的持久性挑战。有什么能够比递送经过数十亿年生命进化的工厂——类囊体去解决上述难题更好的办法呢?”
论文评审专家Francisco Cejudo教授认为:“这项工作的杰出之处在于研究团队成功地将植物‘微型细胞器’种间移植到了哺乳动物细胞。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系统以依赖光能的方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特异性供应 ATP 和 NADPH 的这一技术,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成就,它开辟了代谢工程的可能性。”
据介绍,团队长期深耕于骨骼肌肉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和天然来源的生物材料的开发研究,陆续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Matter, JACS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实现了对脊柱、关节、骨创伤、创面修复等常见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新技术应用。目前,研究团队已同步递交了发明专利并着手进行产品转化。(通讯员李文芳 叶筱筠 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习 记者 陆健)
8月12日晚至13日晨,被誉为“全年最适合观测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
这些年来,在各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城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长城的保护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大学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普及,对促进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无疑值得肯定和点赞。
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气温每上升1℃,所选育的小麦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将下降8.7%。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熊伟建议,未来必须对现有育种策略做调整,增加抗逆高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适应持续不断的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岩团队和合作者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发治疗与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7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59.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85.3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料乘用车74.2万辆的国内销量。
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四川成都发布了我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以及双臂协作系统。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介绍,语义指令包括相对明确地将饮料和非饮料进行区分和分拣,也包括相对抽象地将圆柱体和长方体物体、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物品进行区分和分拣。
今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在四川红原县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近年来,若尔盖站的发展建设,改善了我国高寒湿地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面貌,增强了该区域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研发团队开发出一款乒乓球机器人,可在比赛中达到人类业余乒乓球选手的水平。研究人员说,机器人输掉了所有与高级选手的比赛,但赢得了所有与初级选手的比赛以及55%与中级选手的比赛。
一项破纪录的海底岩石钻探行动,让科学家对地幔有了更好的了解。通常只有岩浆会喷发到海底,但在一些区域,地幔岩石也会喷发到海底,并与海水相互作用,发生一种名为蛇纹石化的反应。
东芬兰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即使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也可降低其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结果显示,无论遗传风险高低,干预组的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睡眠期间,一些休憩的大脑神经元不仅会重播过去,甚至还会演绎未来。据近期《自然》杂志、美国莱斯大学官网消息称,科学家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研究大脑的单个神经元。幸运的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这些单个神经元如何在休憩期间保持稳定的空间表征。
近年来,多地兴起探索创建概念验证中心的热潮。2022年10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明确的目的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